“登革热:症状、传播途径与治疗指南”
登革热病毒阳性,一般是指在血液、尿液等标本中检测到登革热病毒核酸或抗原。通常情况下,如果患者出现发热、皮疹、出血等症状,可以考虑为登革热病毒感染。
1、临床表现: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,也可以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传播。感染后潜伏期为3-15天,患者可表现为突然发热、寒战、头痛、肌肉酸痛等症状,还可伴有腹痛、恶心、呕吐等不适症状。随着病情发展,还会出现皮疹、出血等症状。
2、检查结果:若怀疑自身存在登革热病毒感染,建议及时前往医院进行血常规检查、病原学检查等明确诊断。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,淋巴细胞比例升高。病原学检查可见登革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或登革病毒IgM抗体阳性。
3、治疗措施:确诊为登革热病毒感染后,需要遵医嘱使用药物进行治疗。如利巴韦林注射液、磷酸奥司他韦颗粒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。同时还需要配合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、布洛芬缓释胶囊等药物进行退热治疗。还需注意卧床休息,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,避免过度劳累以及剧烈运动。
目前,登革热没有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。因此,早期识别、早防蚊隔离是防止出现重症和防止进一步传播的重要措施。
一、如何预防登革热?
1、登革热主要通过白纹伊蚊(花斑蚊)叮咬传播,清除蚊虫孳生地(家居和外环境积水)、杀灭成蚊是登革热防控的关键措施。
2、无积水就无蚊虫,无蚊虫就无登革热。广大市民应从自我做起,齐行动,家家户户翻盆倒罐,清积水、灭成蚊、防叮咬。
3、同时,市民应配合做好登革热疫情防控工作。当居住地附近发生登革热病例时,请积极配合当地社区(村居)、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开展的入户调查工作。
4、对于准备前往有登革热疫情地区(东南亚、南美等地区)的旅行者,应做好防蚊措施,包括合理使用驱蚊剂等。
二、出现登革热症状应如何处置?
1、登革热的传播路径主要为“患者—伊蚊—其他人”,人与人之间一般不会直接传播。感染登革热后,潜伏期一般为1至14天,但也有部分人不发病(隐性感染者)。
2、当出现突发高热,同时伴有面部、颈部、胸部潮红,有较剧烈的头痛、眼眶痛、全身肌肉痛、骨关节痛,有明显的疲乏、厌食或恶心等症状,应考虑登革热的可能,需尽快到医院就医。
3、在登革热流行区旅行结束后两周内,如出现发热、皮肤潮红、肌肉、骨骼疼痛等症状时,应尽早就医治疗,并向医生说明旅行史及同行人员健康状况。
4、具体来看,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,主要由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虫媒传染病,疫区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,其中东南亚、西太平洋地区和美洲的流行最为严重。
在此提醒大家:如旅游回国后2周内出现发热症状,请立即到正规医院就医并告知旅游史,避免延误病情导致重症。
三、登革热的典型症状有四种
1、突发高热
体温可在24至36小时内升至39或40摄氏度。
2、三红征
即面、颈、胸部潮红。
3、三痛
剧烈头痛、全身关节痛、肌肉酸痛。
4、皮疹
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皮疹。
四、预防登革热还要做好以下五项防蚊灭蚊工作
1.清理家中积水。比如水生植物要定期换水洗瓶(每星期至少1次)不要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。
2.保持通风干燥。
3.安装纱门纱窗。
4.使用蚊帐。
5.使用灭蚊虫产品。
需要注意的是,目前登革热尚无特效药物,治疗的重点是控制疼痛、及时补液、预防出血,并尽早防蚊隔离。
如不小心感染了登革病毒,也不用过于惊慌。登革热患者一般预后较好,经及时治疗后,基本可以康复,但也有少数重症病例死亡的报道,请大家务必科学防范。
学生服务与发展处
2024年9月11日
- 上一篇:社区服务讲解
- 下一篇:秋冬季节学生宿舍防火指南